官方
微信
您好!欢迎访问石棉县人民医院官网!

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的药敏结果分析

石棉县人民医院   眭敏

近年来,随着β内酰胺类尤其是头孢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对该类抗菌素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细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产生了可水解该类抗生素的灭活酶———ESBLs,由于ESBLs由质粒介导,耐药基因易在相同甚至不同种属间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爆发和流行[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继 ESBLs后,又出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耐药问题日益复杂,往往导致抗感染治疗的失败[2,3]如何快速而准确的检测出ESBLs,以及对高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做药敏分析,为临床对抗菌素的应用提供很好的依据。

一、ESBLs的检测及其发展

1983年德国首次发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以来,对ESBLs菌的检测方法国外已有较多的报道[1~3],发现产ESBLs菌的种类也越来越多[4,5]。如何快速准确为临床提供ESBLs菌株的依据,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敏感抗菌素,监控各种耐药菌株,以提高疗效为临床所关注。

1、 筛选试验:选用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每片含量均为30μg)药敏纸片中的至少2种,用MHA琼脂,标准纸片扩散法测试抑菌环直径,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997年标准进行判断。凡头孢泊肟或头孢他啶的抑菌环直径≤22mm,头孢曲松≤25mm,氨曲南或头孢噻肟≤27mm,均应高度怀疑为ESBLs菌株,应进一步作确认试验来加以确证。

2 、 确认试验:用头孢他啶(30μg)和头孢他啶加克拉维酸(30μg/10μg);头孢噻肟(30μg)和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30μg/10μg);分别测量2种纸片单独及加克拉维酸的抑菌环直径。加克拉维酸和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环直径≥5mm可确认为ESBLs菌株。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头孢他啶:头孢他晓+克拉维酸≤2mm;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5mm)。

3、 检测ESBLs最低抑菌浓度(MIC) 筛选试验选用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至少2种以上,用阳离子增强的MH肉汤(标准肉汤稀释法)稀释至1mg/L,凡被测菌在上述各管中能够生长(MIC≥2μg/ml),均应高度怀疑为ESBLs,应进一步作确认试验来加以确证;确认试验:用标准肉汤稀释法测定MIC的方法,按NCCLS(1997)推荐的筛选和确认ESBLs的标准进行判断。选用头孢噻肟单独稀释(范围0.25~64mg/L)及头孢噻肟(稀释范围相同)加克拉维酸(每管4mg/L);头孢他啶单独稀释(范围0.25~128mg/L)及头孢他啶加克拉维酸(每管4mg/L),上述2种药物必须同时进行试验,结果加克拉维酸和不加克拉维酸的MIC差值如≥8倍(3个稀释度),可确认为ESBLs菌株。

近年来,有一些快速诊断方法,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特殊平板,可对产ESBLs菌显色的原理,此方法可不分菌株,大大节约了时间,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其他检测方法(非NCCLS推荐的方法):双纸片扩散法[6];三相扩散法等。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做自动药敏分析,本实验室VITEK2 COMPACT按照比浊法原理,每15min以660nm波长检测反应孔透光度,每孔在16个位置各检测3次,将药敏孔的透光度与对照孔对比,然后根据每孔抗生素的特殊算法将其初始资料计算成MIC值,最后VITEK2 COMPACT比较每一特定MIC的检测值与其数据库中的期望值,进而提供差异最小的MIC结果,并按照CLSI提供的折点报告其S. I. R结果。此外,尚可用生物化学技术检测ESBLs的等电点(等电聚焦电泳),或分析酶的底物谱及抑制物谱来分型。也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和分析编码ESBLs的基因或突变位点,如聚合酶链反应(PCR)-SSCP、PCR-限制性内切酶。

二、问题与展望

ESBLs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它可以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进行耐药性的扩散,使敏感株变成耐药株,从而导致严重的院内交叉感染和院外耐药株扩散,使更多的细菌产生耐药,导致临床治疗困难。导致ESBLs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抗菌素的滥用,特别是头孢三代的使用[7],限制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的使用能显著提高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性,减少ESBLs的产生。现在对检测ESBLs的方法很多,体外药敏纸片法费时且人为因素很多,三级医院已做得很少;对咽拭子、肛拭子等标本可采用快速显色平板,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开始慢慢普及,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高,准确快速,应该是未来几年检测ESBLs一种很好的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前沿技术,对产ESBLs菌株的基因或位点分型,它是检测产ESBLs菌株的金标准,但试剂及其设备昂贵,难以普及,现在只是作为其研究根据,很难实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Schunmcher H,Bengtsson B,Bjerregaard AH, et al. Detection of extended spectrum beta - lactamases. The reliability of methods for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 used in Denmark.APMIS,1998;106:979~986

[2]Ho Pl,Chow KH, Yuen KY,et al. Comparison of a novel,in-hibitor-potentiated disdiffusion test with other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extend -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dsiella pneumoniae. J Antimicrob Chemother,1998;42:49~54

[3]Sanders CC,Barry AL, Washington JA, et al. Detection of ex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producing members of the 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with the vitek ESBL test.J Clin Microbiol,1996;34:2997~3001

[4]Sanders CC,Sanders WE Jr,Bete-Lactam resisranc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global trends and clinical impact.Clin In-fect Dis,1992;15:824~839

 

MRI与CT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石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刘涛

摘要:目的 对比MRI与CT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效果,探究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分别用CT、MR作为研究病例,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结果 MRI检查共计诊出98例(98.00%),CT检查共计诊出84例(84.00%),两种检查方式诊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在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诊断中,MRI检查诊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但在钙化、椎间盘积气诊断中,CT检查诊出率则高于MRI(P<0.05);两种检查方式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诊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各有优劣,但总体诊出率MRI更优,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交替应用。

关键词MRI;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价值

前言: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高居不下,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对该病症进行有效的诊断,及早处理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对此,本文选取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对比MRI与CT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效果,探究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作为研究病例,其中男患者51例、女患者49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0.11±10.17)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7±1.32)年;具体病症部位:L3~4节段患者17例、L4~5节段30例、L5~S1节段30例、多节段23例;均以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疼痛、行动不便等症状入院。此次研究已经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准允。

本研究纳入患者经由手术结果显示:突出患者50例、脱出患者15例、膨出患者15例、游离患者11例、结节患者9例;且手术征象为:钙化患者30例、椎间盘积气患者35例、椎间盘变性患者24例、脊髓变形患者30例、硬膜囊受压患者25例、神经根受压患者24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常用骨科分类法和功能评定》[2]内相关标准;纳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无资料不全患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研究书。

排除标准:存在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伤患者;合并肿瘤、血液等系统性疾病患者;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本院于患者手术前6h进行MRI与CT检查,具体如下:

①CT检查:应用Neusoft 128排螺旋CT,扫描参数为管电流600mA、管电压120KV、层间距0.525mm、层厚0.525mm、螺距0.984、矩阵512*512。待患者准备就绪后,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横轴位扫描,观测患者腰椎L3~4、L4~5、L5~S1节段。

②MRI检查:应用GE SIgnac Create 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体部线圈,行T1WI、T2WI序列扫描,参数T1WI(TE2.5ms、TR250ms、层间距1.5mm、层厚5.0mm、矩阵256*256、FOV220*220mm)、T2WI(TE96ms、TR6000ms、层间距1.5mm、层厚5.0mm、矩阵320*320、FOV220*220mm)。重点观察患者矢状位各椎管路径信号、横断位椎间盘状况。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6.0系统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对比

如表1所示,MRI检查共计诊出98例(98.00%),CT检查共计诊出84例(84.00%),两种检查方式诊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对比[n(%)]

检查方式

突出(n=50)

膨出(n=15)

游离(n=11)

脱出(n=15)

结节(n=9)

总诊出率(n=100)

CT检查

43(86.00)

13(86.67)

7(63.64)

13(86.67)

8(88.89)

84(84.00)

MRI检查

50(100.00)

14(93.33)

11(100.00)

14(93.33)

9(100.00)

98(98.00)

卡方

-

-

-

-

-

11.9658

P

-

-

-

-

-

0.0005

2.2两种检查方式手术征象诊出率对比

如表2所示,MRI检查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诊出率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钙化、椎间盘积气诊出率则高于MRI(P<0.05);两种检查方式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诊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种检查方式手术征象诊出率对比[n(%)]

检查方式

椎间盘变形(n=24)

脊髓变形(n=30)

钙化(n=30)

椎间盘积气(n=35)

硬膜囊受压(n=25)

神经根受压(n=24)

CT检查

8(33.33)

12(40.00)

27(90.00)

32(91.43)

23(92.00)

19(79.17)

MRI检查

16(66.67)

30(100.00)

12(40.00)

15(42.86)

25(100.00)

20(83.33)

卡方

5.3333

25.7143

16.4835

18.7142

2.0833

0.1368

P

0.0209

0.0000

0.0000

0.0000

0.1489

0.711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人体腰椎间盘部位发生退行性病变,纤维环破裂,诱发髓核突出,从而压迫腰部神经,造成人体以疼痛为主要表征的腰腿部症状和体征的病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降低生活质量,需及早诊治。

CT与MRI均是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均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可有效显示某种物理量于空间中的分布,从而诊断疾病。但MRI检查还能够生成任何方位的断层图像,诊断准确性更高[3]。这一点,在本文中也得到了证实。

综上所述,MRI、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各有优劣,从总体诊断效果来说,MRI检查略优于CT检查,但在实际应用中具体应用哪种检查方式还是需遵照患者状况而定。

 

参考文献

[1]项志英. CT与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实用医学, 2018, 030(003):400-401.

[2]赵胜祥, 费佳.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12):235-236.

[3]张洛峰. MRI,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意义及患者影像学特征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 39(06):199-201.

 

Copyright@ 2010 版权所有:石棉县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雅安市石棉县人民路11号 备案号:蜀ICP备15015103号-1
技术支持:五佳网络
  • 关注微信
  • 支付宝二维码